有同學問我,「老師,用敏捷方法做專案,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再加班了呢?」
參與過「專案」工作的人,對「加班」這件事肯定都不陌生,而且老實說,真的遇到狀況,應該也很難可以躲得掉,不管你是用傳統式的還是用敏捷式的專案管理方法都一樣。
只是說,有些人加班加得很開心,有些人卻加班加得很傷心;有些人只需偶爾加個班,有些人卻常被迫要加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加班又怎麼可能會讓人覺得開心呢?
此外,加班對傳統式專案管理的專案團隊,或對敏捷式專案管理的敏捷團隊而言,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最近跟一位裝潢設計師友人 Jean(化名)吃飯聊天,席間談到她的一個 case,這 case 不僅讓她多賠了一些錢,還弄得她客戶有點不太開心,讓她覺得有點委屈。
Jean 其實相當細心,設計功力不錯,且心地善良(因此生活上常被人詐騙^^!),因此,我出社會以後,多次的新房設計裝潢都是交給她負責的。以我吹毛求疵的高標準來說,她能多次從我手上活著完工結案,裝潢設計的品質和質感一定是掛保證、沒問題的。
那為什麼這樣的人依舊會出包,惹得客戶不開心呢?這點讓我很不解,因此我決定繼續深挖這個故事。
我上健身房的時候,都會用手機的 Spotify 邊聽音樂邊運動,由於我不是付費會員,所以 Spotify 會隨機強迫推薦一些非我播放清單的歌曲給我,不過,它推薦的歌還蠻合我胃口的,所以我也樂得「享受」這些優質又免費的強迫推薦服務。
(嗯~~免費服務做太好,竟反而讓用戶更不想花錢買付費服務,這是不是有些弔詭?如何區隔付費服務和免費服務,還真是個困難的藝術~~)
有一次,Spotify 推薦的一支音樂讓我聽得起雞皮疙瘩,於是我停下運動想看看這曲子的來歷,一看之下發現,原來它是 Netflix 原創影集「王冠」的主題音樂,這讓平常不太追劇的我,起了強烈的追劇慾望,所以我就~~付費訂閱了 Netflix(這算成功的異業合作行銷案例嗎? XD)
敏捷大師(Scrum Master)之所以稱為「大師」是有它的道理的,「大師」是那個能帶領團隊走對方向,並在敏捷路上愈走愈順的賢者、智者,絕非隨意指派,給個稱號就行的。
在《大錯特錯!敏捷大師不是團隊的助理或秘書》這篇文章中,我曾經概略說明了敏捷大師這個角色的職責、資格和等級,可是如果組織就是欠缺這樣的理想人選,那又該怎麼辦?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相對適任」的敏捷大師給生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