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非轉職不可?老闆最後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自擔任企業內訓講師和輔導案顧問以來,有緣接觸大量不同職務的職場工作者,學員的位階也涵蓋了董事長、執行長等最高主管到各類基層員工,也許是我分享的實務領導管理經驗讓一些人有了深刻共鳴,因此,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人用 Line Messenger 私訊我,想「請教」我對他們職涯發展上的看法和建議。

    說「請教」,這實在是不敢當。別說我對這些當事人的學經歷背景和能力是一點也不了解,當事人公司的管理文化和營運狀況,我更是沒半點掌握,加上當事人往往會不自覺地隱匿關鍵資訊(這才是正常人),在沒見到面,看不見肢體語言的情況下,跟個陌生人對談短短幾十分鐘,能給出什麼客觀又有效的看法和建議呢?

    不過,既然當事人找上門,代表對我有相當程度的信任,但其實我也很清楚,當事人大多都已有定見,只是想找個人背書,這種情形我該怎麼處理才好呢?

    後來,我得出兩個心得原則,對方得先同意這些,我們才會開始談,而且我會盡量讓對方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少出些鬼主意,因為我是人,不是神。這兩個原則就是,
    1. 一定得通話互動,不能用文字飛來飛去。
    2. 一定得坦誠回答我的提問,不能隱匿(當然我不會問人家隱私啦)。
    看起來好像是法官在審犯人,是吧?其實不然。之所以這樣要求的原因是,
    1. 文字太容易被曲解或誤會,且溝通費時。
    2. 隱匿會誤導我,造成無效,甚至是對當事人、其同事與其公司有害的討論,與其如此,不如不談。
    你看到的現象可能無處不在

    我大致歸納了一下這些案例,發現這些當事人有不少的共通點。
    1. 男女約佔各半。
    2. 年齡多介於 30-40 歲,並以 35-40 為多。
    3. 多半想跳槽到別家公司,甚至考慮不同產業。
    4. 多半想換職務,如,工程師想轉做專案經理、一般性專案經理想轉做特定領域專案經理等。
    5. 多半對現況感到不滿意,包括,薪資福利、產業前景,以及最大宗的「不認同上司或公司的決策」。
    第二點,我認為是因為,這年齡區間的工作者,剛好已有相當豐富的個人專長工作經驗,也許還有些管理經驗,有志者通常都會想要更上一層樓之故。這批人通常也是公司最好用的人才。

    關於第四點,我想可能是因為,當事人對新職務較不熟悉、風險因此較高,故而想找人諮詢。

    至於第五點的「對現況感到不滿意」,則是職場上相當普遍常見的「現象」。只是,這些「現象」是否真那麼嚴重,嚴重到非轉職不可,我倒認為,有相當程度的空間可以探討迴旋。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論你到哪家公司去任職,大概都會再遇得到這些現象。

    良好團隊合作需要團隊成員間的充分相互理解

    一個團隊或組織的良好運作,得靠一群不同個性、不同成長背景、不同能力,甚至是不同利益考量的人一起通力合作,這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再加上外在競爭環境的影響和壓力,團隊合作就會變得益加複雜困難。

    曾經有位在監視攝影機產業做了八年的專案經理 Mary,跟我說她想轉職到其他產業去做純軟體專案經理。在近 40 分鐘的對談後,Mary 了解到,原來公司和主管的立場和利益,與自己的立場和利益,竟然有這麼巨大的差異。

    專案經理也是一種主管的角色,只是通常沒有被授權去打專案團隊成員的考績。Mary 對於自己轄下的專案團隊成員們的立場和利益,其實也沒有太好的掌握。總而言之,組織上下根本就還不夠同心。

    Mary 最後向我坦承,什麼工時太長、剛剛生小孩、產品毛利愈來愈差等,其實都不是最主要的重點,真正想轉職的原因是「對公司策略主管決策不認同」,因此對公司感到沒有希望。然而這些不認同,卻常肇因於自己的先入為主,且往往缺乏具體證據支持。

    綜合自己的職能、產業環境的特性,以及家庭的經濟因素等,Mary 終於意識到,現在轉職未必對自己有最大的利益,而且,也同時傷害到公司的利益,是「雙輸」的態勢。

    這些不同的立場和利益,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只不過,當大家的相互理解程度愈不足,就愈容易造成誤解或負面效應。因此,培養每個人對周遭人事物的良好感知力,以及各級管理者的良好領導力,增進各層級間的相互理解,應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

    團隊成員間的充分相互理解需要良好的感知力與領導力

    市場競爭態勢一直在變,組織的目標和策略,甚至是組織結構本身就得跟著變,否則組織就會無法生存,而身為組織的成員,當然也就無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衝擊。

    要減少負面衝擊,除了廣納建言之外,還得在組織中清楚傳達溝通這些變化的必要性,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而這就是各級管理者的重要功課之一,也是領導力良好與否的展現之一。

    在面對變化的過程中,各級管理者也必須要有良好的感知力,才能適時發現組織各角落的不安和疑慮,並予以適切處理。反過來說,如果員工對環境變化和他人的感知力能得到培訓提升,那麼,員工們就更能正確理解各級管理者的決策,進而給予更多的支持,或者,減少抵制。

    高離職率,八九不離十就是各級管理者的領導力不足所致。不過,低離職率卻不表示各級管理者的領導力良好。例如,公家組織的離職率趨近於零,主要就是因為國家的保障制度,而非各級管理者的優良領導力。因此,低離職率並不值得各級管理者們引以自滿。

    時刻反求諸己就是最好的領導力

    在我和 Mary 的對談中,我充分感受到 Mary 對工作的熱情,公司的管理者們也許可以想一想,為什麼一位八年經驗、有熱情、忠誠又資深的主管級員工,竟然也想離職?

    我不曉得 Mary 有沒有跟她主管深談過,也不知道該公司各級主管是怎麼向員工溝通傳達組織的策略、目標和願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各級主管之間,以及主管和員工之間,相互的理解有著巨大的鴻溝,不然,Mary 也不會貿然跑來向我這個外人求助。

    在教授《EZ領導力》這門課時我問學員,如果各級主管願意嘗試,把員工的問題視為是自己領導力的不足,公司會不會愈來愈好?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點頭稱是。課堂上,我可以用多樣的、上下視角兼具的職場情境影片,廣泛地刺激學員討論互動深思,但課後,領導力與感知力的修練卻是需要持續一輩子的功課。

    簡而言之,整個團隊甚至是整個組織的上下一心絕對會比任何管理手段都要來得 powerful,您說是嗎?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