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Netflix「王冠」影集看領導管理-權力與同理心


    我上健身房的時候,都會用手機的 Spotify 邊聽音樂邊運動,由於我不是付費會員,所以 Spotify 會隨機強迫推薦一些非我播放清單的歌曲給我,不過,它推薦的歌還蠻合我胃口的,所以我也樂得「享受這些優質又免費的強迫推薦服務。

    (嗯~~免費服務做太好,竟反而讓用戶更不想花錢買付費服務,這是不是有些弔詭?如何區隔付費服務和免費服務,還真是個困難的藝術~~)

    有一次,Spotify 推薦的一支音樂讓我聽得起雞皮疙瘩,於是我停下運動想看看這曲子的來歷,一看之下發現,原來它是 Netflix 原創影集「王冠」的主題音樂,這讓平常不太追劇的我,起了強烈的追劇慾望,所以我就~~付費訂閱了 Netflix(這算成功的異業合作行銷案例嗎? XD)

    「王冠」影集劇情鋪陳,手法樸實卻不失細緻,沒有譁眾取寵的腥羶橋段,反而有許多極為細膩的議題安排,還巧妙留給觀眾一些想像和思考的空間,相當發人深省。這些議題包括了,個人與國家的利益衝突、家事與國事兼顧的困境、享權利卻不想擔義務的矛盾、下屬與上司之間的應對進退、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糾葛、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之間的爭鬥、夫妻感情的經營智慧、子女教養的主導權衝突、親子關係的因果脈絡等。我得說,這是一部值得大推的優質影集。

    談這些「王冠」影集的優點,倒不是要幫 Netflix 做業配(根本就不需要我來做好嗎),我想談的是一個與領導管理相關的議題。在進入此議題之前,我們必需先粗略了解一下歷史悠久的英國君主憲政制度。

    不靠權力的領導才是真功夫

    我個人對於一個國家能同時保有民主制度和極權時代產物(皇權)而不顯唐突,一直是無法真正地理解。但在看完「王室」影集之後,對於英國君主、首相、國會這三方之間是如何分配權利和義務的,終於開始「有點懂了」,我根據劇情和維基百科的資料簡單整理如下。

    1. 君主(國王或女王)需為皇室血統,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也是三軍統帥。
    2. 君主是英國國教的最高領袖,登基時由國教最高大主教加冕王冠(有君權神授的意味)。
    3. 君主需指派首相(通常是多數黨領袖)代其治國,也可以罷黜之(但歷任君主都未動用此權)。
    4. 君主可以任命內閣大臣(但通常都尊重首相的建議名單)。
    5. 首相需每週定期向英國君主彙報重要施政,也需受國會的監督。
    6. 君主需確保政府有效運作,可對首相的施政施加影響(但歷任君主卻極少干預首相施政)。
    7. 君主需簽署頒布國會通過的法案,也可以否決法案(但歷任君主都未動用此權)。
    8. 君主可以經首相建議,解散國會。

    依此看來,英國君主其實擁有非常大的實權,但卻鮮少獨斷動用此些權力。不過,千萬別以為,不動用權力就表君主不懂使用或不敢使用,事實上,以現任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而言,歷任首相對於女王不靠威權所給予的施政建議都評價極高,且極富智慧。而職場上那些能讓人發自內心尊敬並追隨的人,多半也都是這樣的風格。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一定導致腐敗」,手握大權卻能不輕易動用,這需要很強大的道德觀、自制力、自省力,以及同理心,這是一種近乎完人的要求,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其實我們古人常說的「君子」一詞,也同樣是在鼓勵大家,一輩子都要往這個理想完人的方向去持續努力,即便我們最終永遠也無法達到那個境界。

    古今中外,這世上沒有幾個聖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同時有些光明面和黑暗面,我們能做的,也唯有時時自我要求,長期修煉,盡量不要讓那個黑暗面跑出來作亂,多讓光明面出來發揮罷了。身為主管或領導者,這是一輩子的功課。

    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可以練得出來

    很多人都說,個性很難改,這一點我同意一半。有些性格是天生的,有些卻是後天所造成的。例如,「熱情活潑」多半是天生的,而「負面思考」卻經常是後天家庭環境影響所造成的。那「同理心」呢?

    我認為,「同理心」對於一個領導管理者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對於其所要溝通或管理的對象而言,尤為如此。舉個例子來說,領導管理者如果不了解部屬喜歡什麼工作、討厭什麼工作,那你怎麼可能為你的部屬安排好恰當的工作,讓部屬工作得開心滿意呢?你怎麼可能得到部屬的愛戴呢?

    可是,要了解部屬喜歡什麼工作、討厭什麼工作,卻不能只是靠「問」,因為問出來的答案往往都會失真。想得到比較真實而正確的答案,需要的往往是「旁敲側擊」和「不動聲色觀察」,而這些動作都需要領導管理者花費大量的時間「跟部屬在一起」,不僅僅只是座位安排在附近,而是「心」也得要全力投入的。

    領導管理者能知道部屬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對部屬而言,也就是一種「你懂我」的同理心表現,而「旁敲側擊」和「不動聲色觀察」的技巧,其實是可以靠後天練習出來的。

    「王冠」影集裡有段戲,描述某次政黨輪替後,工黨首相剛上任不久,便遇到一場嚴重的礦災事故,附近一所小學遭到活埋,師生死傷過百,禍首直指長期怠忽管理職守的政府,首相因此面臨了極大的民怨指責壓力。

    在內閣岌岌可危的情況之下,首相想到可以薦請女王視察災區,撫慰災民,以平息民怨,沒想到,此舉竟遭女王的拒絕。後來女王才勉強透露,自己從小就很難流淚,即使是摯愛的父親和祖母過世之時亦然。為了不想讓人民看到她流不出眼淚而覺得她高高在上,毫無同理心,所以才悍然拒絕首相的提議。

    不過幾經波折之後,女王最後還是去了災區和墓地訪視,也閉門接見了一些災民代表,並在稍後公開露面之時刻意用手巾拭了一下眼角。可是,其實女王並沒有流下一滴眼淚,這樣做,只是為了應付在場圍觀的媒體和民眾罷了

    我可以感受到女王當時的心境,與其要如此造假做作,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出現在災區。

    你可能會覺得,女王真的很沒有同理心,其實女王自己也這麼認為,但是,這卻極有可能與女王從小所受的王室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儲君必須堅毅、沉穩、冷靜,不情緒化。

    在經歷過這一次的災區視察之後,女王經常用心反覆聆聽災民在葬禮上唱的聖歌錄音。某日的聆聽,女王竟不自覺地開始流下了淚水。

    這是因為她刻意想方設法練習,這是因為她用心投入,專注去感受,故而,她開始變得,感—同受,更有血有肉。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