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團隊衝刺老失敗,人才也是難留下,問題到底出在哪?

    敏捷團隊在「衝刺規劃會議(Sprint Planning Meeting)」中所做的工作計畫,是對該次衝刺的一種承諾,也是衝刺的目標。因此,「衝刺工作的完成度」也常被當作是敏捷團隊的績效衡量指標之一。

    這個指標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當敏捷團隊無法達成衝刺目標的時候,公司會讓他們面臨什麼樣的後果?這個後果,對敏捷方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影響?

    積極介入管理敏捷團隊?

    如果沒達成衝刺目標會遭到懲罰的話,如上級的口頭責難或考績負評,那以後敏捷團隊會怎麼做呢?

    很簡單,以後在衝刺規劃會議中,敏捷團隊絕對會少承諾很多衝刺的工作量。

    可是這麼一來,就會衍生出下一個問題,也就是,當每個衝刺能完成的工作量都變少了,整個專案所需要的衝刺數就得變多了,而這也意味著,專案必將 delay。

    有些主管很有「遠見」,早就預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就「強迫」敏捷團隊在每個衝刺都得完成一定的工作量。這些主管真心認為這樣做是個好方法,可以守住專案的 schedule。可是,這樣真的 work 嗎?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如果敏捷團隊評估後覺得,上級設定的衝刺工作量會做不完的(多半如此),那敏捷團隊鐵定得「加班趕工」。如果這樣還是做不完,那敏捷團隊肯定會暗地裡偷偷「犧牲工作成果品質」來省出時間。

    這是所有專案管理方法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們就來看看,敏捷團隊使出的這兩種對策,到底會產生哪些後果。

    長期加班趕工

    這樣做一定會造成敏捷團隊「專注力下降」和「體力疲憊」,接著就是失誤增加、品質缺陷暴增,然後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做溝通,也就是需要開更多的會,開會的時間也更長。

    由於經常處於疲憊狀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更容易產生衝突和誤會,結果就會導致跨部門的溝通愈來愈困難。

    暴增的品質缺陷,也勢必會演變成「需要加更多班來解決更多缺陷」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敏捷方法「不可持續」,以失敗收場。

    犧牲工作成果品質

    衝刺的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用成果)變得「不可用」,往往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一旦發生這樣的狀況,敏捷團隊就沒有辦法「定期」(因衝刺週期是固定的)從客戶/用戶端取得「回饋」,以「即時修正」產品設計和缺陷。

    失去了這個好處,那也就失去了採用敏捷方法的重要理由了,敏捷方法也一樣是註定失敗。

    你可能在想,不是有人在鼓吹,敏捷團隊應該要能 Self-management 嗎?那幹嘛還要這樣積極介入管理敏捷團隊呢?可以完全放手嗎?

    讓敏捷團隊自我管理?

    如果真這樣做的話,那就等於,沒達標既不會遭到責難也不會影響考績。那接下來敏捷團隊就有兩種可能的演變,一是變得對專案目標無感,二是變得過度激進。

    股東拿錢給公司,公司再把錢拿去養團隊,最後當然是要賺回來,而且還要愈快愈多愈好。如果敏捷團隊沒辦法管理好自己,變得對專案目標無感,那公司一定會認為,還不如回到積極介入管理模式。但說敏捷團隊會變得過度激進,這又是怎麼回事?

    「正常人」都應該有自尊和榮譽感,由人組成的敏捷團隊當然也不例外。因此,敏捷團隊有可能為了求表現,硬是承諾了過多的工作量。原因很簡單,就是,反正沒達標也不會怎樣,不如就多承諾一些,這樣還可以表示自己很積極。

    但是這種「過度承諾」往往會讓衝刺更難達標,因為它不夠真實,敏捷團隊並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當愈是不常達標,敏捷團隊就會愈習慣失敗,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沒達標也沒啥大不了,把工作順延到下個衝刺即可」的惡習。

    正常人組成的敏捷團隊尚且如此,想像一下,如果是由「不夠正常的人」組成團隊,那情形又會變成怎樣呢?

    先天不良:敏捷團隊的人力、能力與態度缺陷

    過去在與某企業做課程對焦的時候,我曾經被某研發副總這樣問過,「老師,理想是很好啦,不過現實就是這樣,現在人就是很難找,尤其是我們這個產業,競爭很激烈的。現有的人力也就這麼多,能力經驗就是比較不夠,我比較想知道,這堂課可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啦?」

    沒有誰是人好找的

    當時我頭上冒出許多問號,不禁想問,「副總大人,您是不是搞錯方向了!」現在台灣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各產業又蓬勃發展,從台積電到小麵店,哪個產業是不競爭的?哪個產業又是人好找的?

    好公司的找人標準高,工作操又壓力大,薪水就得給得比較高。小店找人標準低,壓力沒那麼大,所以薪水也給得較少。但現在的求職者都想要不操、壓力小、薪水又高,還不用被管的工作,網路上也多得是各公司的職場內幕,靠網路創業的門檻也不高,招聘難度當然會愈來愈高啊!

    再說了,專案經理通常都無權僱人,專案團隊成員是由各職能單位指派,這些人都是職能單位主管招募並訓練的,人員不足或其專業能力不足,不就單位主管的責任嗎?怎麼會期望專案管理方法來解決呢?

    如果派去某專案的人,成果做不出來或品質頻頻出包,不管是能力還是態度的問題,單位主管你不幫他擦屁股,是誰能幫呢?他的專業不就你最懂,他的日常工作態度不就你最了解,他的考績也只有你能打,你不負責是誰要負責呢?這又關專案管理方法什麼事呢?

    坦白說,專案會常態性延誤,問題的層面通常都不會只有一個。迴避「產品策略失能」(管理高層的責任)和「人才招募失能」(單位主管的責任)問題,把責任都推給「專案管理失能」,這其實是很多組織都很常見的現象。

    為什麼會這樣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有這種行為的組織,通常都沒人負責專案管理這塊專業,既無獨立專案管理單位,專案經理也是隨機臨時抓來的。所以只要把其他的管理問題都推給「專案管理失能」,那就沒有人可以負責,也沒有人需要負責了啊!

    專案管理的本質

    不論是傳統式還是敏捷式,專案管理方法都只是一種「團隊合作的流程方法」,頂多只能盡力最佳化大家的協同作業,讓團隊合作順暢,它不是能解決「單位主管找不到人或找來的人沒能力」的仙丹。

    說到底,專案工作是「人」在做的,不是「流程」,成果做不做得出來、品質能否達標,都得看「人」有沒有能力、態度是否良善(例如,該做的測試到底有沒有落實)。

    如果敏捷團隊一開始就有人力、能力或態度上的問題,東西做不出來就是做不出來,問題解決不了就是解決不了,再好的流程方法也沒用,什麼 OKR、KPI,再有名的績效考核制度也是徒勞。

    我在科技業服務過二十餘年,擔任過專案經理、產品經理、單位主管等不同角色,我深刻體會到,「人的素質」才是決勝一切的關鍵。對的人才,根本就不勞你費心管理。不對的人,不但會累死你自己,也會累死同他合作的夥伴。

    關於人才可以怎麼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本文最下方的文章,那些都是我的一些辛酸血淚。

    後天失調:拖垮敏捷團隊的隱形干擾

    我想大家一定同意,職場上總有一些意外狀況得處理,或同事臨時來找你,還有更常見的是老闆臨時丟個任務給你。這些對已經安排好的專案工作來說,都是一種中斷和干擾,它們很難被完全避免,也很容易不知不覺偷走你大量的時間。

    這也意味著,如果你是敏捷團隊的一員,你真正能用在衝刺工作上的時間並沒你想像的多,你絕不能用一天8小時來計算你的可用工時。如果沒考慮到這點,就算你再資深再厲害,你的衝刺工作也保證會做不完。

    如果平常你沒有對這類中斷和干擾做紀錄的話,你是很難可以抓出它們偷走多少時間的。不過,你倒可以先用八二法則來概估,也就是說,只保留 80% 的工時給衝刺工作就好。如果幾個衝刺之後,發現這樣還是太樂觀,那就再下調到 70%,餘此類推。當每個團隊成員都這樣做之後,整個團隊對於衝刺工作的時間估算,就會愈來愈有感、愈來愈準確。

    當然了,光靠這種方法確實是消極了點。好消息是,Scrum 敏捷方法其實有不少積極的設計,可以幫你擋掉一些干擾和中斷。

    1. 第一個設計是敏捷大師Scrum Master)的角色。敏捷大師的職責就是,要想盡辦法不斷提升敏捷團隊的工作效能。因為各種干擾和中斷會降低敏捷團隊的效能,所以它們自然就變成敏捷大師得對付的對象。

    2. 第二個設計是團隊共同辦公。我非常強烈建議敏捷團隊成員都能在同一個辦公空間內工作,這樣大家才能隨時面對面談話,溝通才會即時又不易造成誤會。而且,任何來找團隊成員的干擾和中斷,都會被敏捷大師立即發現攔截,進一步減少對團隊專注力的殺傷。

    理想與現實

    大家都知道,意外也很難被預知,要讓每個衝刺都達標並不容易。不過,如果一個敏捷團隊可以做到 80% 的衝刺都達標(又是八二法則),我認為這其實就已經相當出色了。

    人先找對了,「現實」就會更接近「理想」,敏捷團隊就能做出「打心底就認為做得到」可靠承諾,而非虛應老闆或客戶的假承諾。這種承諾對於管理層來說,才叫做是「透明」、「可控」。

    不過,就像棒球打擊者一樣,敢揮棒一定是認為自己打得到(相信自己能達成衝刺目標),可是揮棒卻無法保證每次都能打到球,也無法保證球能朝想要的方向飛去。所以,希望敏捷方法成功的主管們,以下就是我的幾個忠告。

    1. 職能單位主管們,請一定要寧缺勿濫找對人,千萬別病急亂投醫,不然報應很快就會到。

    2. 高階主管們,請慎選對的人來組成敏捷團隊,千萬別亂湊。也請讓他們為自己的承諾負責,讓他們自己決定沒達標該怎麼辦。最後,也請保持耐心,給敏捷團隊多幾個案子操練,不要妄想 run 一、兩個專案就能讓敏捷方法落地成熟。

    總之,愈頻繁達成衝刺目標,會讓敏捷團隊愈享受成功並討厭失敗,然後就愈有榮譽感、愈有成就感,人員就不容易離職,這樣才有機會回頭去解決到「人難找」的問題。

    與其老是讓衝刺失敗,一再打擊敏捷團隊,人員頻頻離職,倒不如讓敏捷團隊多嚐些成功衝刺的甜頭,這樣才是導入敏捷方法的成功之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