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狀態報告:你不可不知的四大法寶
不知道身為 PM 的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走進公司大樓電梯,沒想到公司高階主管也走了進來並關上了電梯門(因此你想逃也逃不掉),緊接著,他冷不防地問你,「那個XXX專案現在的狀況怎麼樣了?」
他不是你的直屬老闆,只是你老闆的上司或更高層的上司,所以平時你並沒有直接向他報告的機會,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呢?
用戶故事時間老是估不準?三大技巧助你敏捷團隊一臂之力!
「老師,我們公司有在使用敏捷方法做專案,可是團隊在估算用戶故事(User Story)時間的時候,老是估不準,有的時候會多留很多 buffer,有時候又少估很多時間,導致衝刺的工作做不完,這該怎麼辦才好?」
我在《Scrum 敏捷方法裡,渾然天成的九大風險管理把關設計》一文中談過,敏捷方法的框架其實隱含了不少巧妙的風險管控設計,其中當然包含了管控「因時間錯估而延誤」的風險。這裡我們先假設,這位學員提及的敏捷團隊,有確實遵守敏捷方法要求的原則來運作,沒有自行偷斤減兩,可是團隊對於時間的估算,卻依然不夠準確。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下,我們還有什麼其他的招數,可以來改善這樣的問題。
專案管理輔導紀實-國境之南篇
在我企業內訓接案的對焦經驗裡,有不少客戶,其「原本想要」的服務,其實可能根本就不是該公司「真正需要」的。只是有些客戶會認真聽你講,願意讓你的專業說服,走對路,預算用對地方;有些客戶則是早有定見,只想交差了事(如,老闆交代、消化預算、有培訓紀錄…),任憑你說破了嘴也沒有用。
當然啦,生意就是生意,能成交而且雙方都滿意就好,沒什麼對錯的問題。只是以我立場而言,既然客戶你付了錢,也讓員工花了時間,能讓員工有巨大收穫,能讓組織的問題獲得解決,這樣的合作不是會更有意義一些嗎?
2020 年倒數最後幾天,我收到一家南部電子大廠人資經理的來信,目的是想要邀約敏捷課程和顧問輔導服務。這個案子頗為戲劇化,也有些峰迴路轉,不過,最後的結果是,我把該公司「原本想要」的服務,轉變成該公司「真正需要」的方案,而且事後成效極大,滿意度極高。
你不可不知,「當責」對「專業」的影響有多大
最近跟一位裝潢設計師友人 Jean(化名)吃飯聊天,席間談到她的一個 case,這 case 不僅讓她多賠了一些錢,還弄得她客戶有點不太開心,讓她覺得有點委屈。
Jean 其實相當細心,設計功力不錯,且心地善良(因此生活上常被人詐騙^^!),因此,我出社會以後,多次的新房設計裝潢都是交給她負責的。以我吹毛求疵的高標準來說,她能多次從我手上活著完工結案,裝潢設計的品質和質感一定是掛保證、沒問題的。
那為什麼這樣的人依舊會出包,惹得客戶不開心呢?這點讓我很不解,因此我決定繼續深挖這個故事。
「敏捷大師」可以怎麼生出來?
敏捷大師(Scrum Master)之所以稱為「大師」是有它的道理的,「大師」是那個能帶領團隊走對方向,並在敏捷路上愈走愈順的賢者、智者,絕非隨意指派,給個稱號就行的。
在《大錯特錯!敏捷大師不是團隊的助理或秘書》這篇文章中,我曾經概略說明了敏捷大師這個角色的職責、資格和等級,可是如果組織就是欠缺這樣的理想人選,那又該怎麼辦?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相對適任」的敏捷大師給生出來呢?
Scrum 敏捷方法裡,渾然天成的九大風險管理把關設計
「老師,要管好專案的風險,您覺得是用傳統式的方法比較好,還是用敏捷式的方法比較好?」一位學員在課後向我這樣提問。
當下我還真楞了一下,倒不是因為我不會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自從教授敏捷相關課程這麼多年以來,這還是頭一遭有人問到這樣的議題。
先說我的結論,總體而言,我認為,敏捷方法比較技高一籌。
敏捷健檢:偽敏捷的三十大症狀,你的團隊或組織中了幾個?
教授 Scrum 敏捷方法課程多年以來,不論是在公開班上,或是在企業內部裡,不論是被運用在專案管理上,或是被應用在整體組織的改造上,我發現,不少團隊或組織在施行敏捷方法的時候,經常有意或無意地把一些敏捷方法的重要設計給省略掉,誤認為這樣就能省掉調整組織規章、組織結構和人員心態等的大量心力,仍可輕鬆獲致敏捷方法宣稱的巨大成效。
組織營運或專案管理出了問題,企業對外找專業講師或顧問來協助,是直接、有效且客觀的方法,本無可厚非,不過我得說,如同人生了病會去找醫生一樣,病人如果不照醫生指示去定期服藥治標,也不願意花力氣去運動調整體質來治本,那麼,病好不了,無法根治,也就怪不得醫生和處方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