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上的風險管理,把不確定變確定的密技!


    有位朋友前一陣子想買房,剛好那陣子地震又比較頻繁,於是問我:「SRC 鋼骨結構真的會比 RC 結構好嗎?好像貴很多耶…」

    「你或你的家人怕地震嗎?」我這樣反問他。

    朋友:「我太太很膽小,一有一些小搖晃,她就會驚聲尖叫的!」
    我:「你的預算夠的話,我會建議考慮鋼骨結構的,雖然它搖晃會稍微比較明顯,但是因為比較軟韌,晃起來也沒那麼可怕!」>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談到了驚險的車禍目擊經歷 點擊此處 ),以及專案的風險來源,現在我們就用這個朋友買房的故事,再來談談如何去應對各種不同類別的風險。

    風險不外乎「已知」和「未知」兩大類。已知類又可再細分為「可管理」和「不可管理」,而未知類當然就只剩下「不可管理」了。這樣分類就形成了「已知可管理」、「已知不可管理」,和「未知不可管理」三大類。而要應對它們,當然也就會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才行。

    對付已知風險需要的是「應急準備」

    相信你我在買房的時候,只要在能力範圍之內,我們都會優先選擇防震係數較高的房子。相對地,我們所需要付出的購屋成本也一定會增加。這就是我們針對「台灣是地震高風險區」這個「預警信號(Warning sign)」,選擇「用貴一點的成本來降低專案的風險(房子遭震毀)」的例子。也是我們為「房子遭震毀」這個風險所做的第一道「風險應對措施(Risk Response)」。這種「針對某預警信號來安排特定的應對措施」所做出來的計畫就叫做「應急計畫(Contingency plan)」。

    可是,地震的級數仍有可能大過房子的抗震設計,使得這第一道風險應對措施失效。所以,通常我們會再加購適當的地震險以為因應。假設此房屋的抗震設計可以達到六級,那麼,一旦房子真的被六級以上的地震破壞,我們也能獲得相當的理賠。這筆錢可用來另購新宅,也可用來暫時租屋,無論是哪一種,屋損的風險都被適度地減輕了。

    當我們因為第一道風險應對措施可能會失效,而以買保險做為第二道風險應對措施之時,這樣的作法就叫做「備援計畫(Fallback plan)」。其實,我們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對每項風險都做備援計畫。只是因為地震屋損對我們影響巨大,而且發生的機率又高,所以才會對這種大風險做備援計畫。

    話說回來,無論地震的級數是多少,它都屬於已知類。六級以下者是「可管理」,上述的風險應對措施已達到完全「規避(Avoid)」,也就是風險等於「零」的境界;六級以上者是「不可管理」,我們只是付出少許的保費代價,將風險「移轉(Transfer)」給保險公司,讓風險衝擊「減輕(Mitigate)」到可接受的程度罷了。而有些風險就算真的發生了,影響也不大,那我們就可以用第四種策略「接受(Accept>)」它就行了。

    < 上面談到的多花的鋼骨成本、保險費用,就是所謂的「應急準備(Contingency Reserve)」。可能一開始就把它花掉以消除部分風險,也可能是放在那兒,等風險發生後再動用。

    對付未知風險需要的是「管理準備」

    在買房的時候,多數人應該還是會留一些錢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這種「預留以備不時之需」的錢,就叫做「管理準備(Management Reserve)」。

    「不時之需」的「不時」就是「未知的風險」、「未知的發生時機」!既是未知,我們就無法預先安排該有何種應對措施。因此,我們只能在專案原有的預算(或時程)之外,額外預留一筆錢(或時間),等萬一真的有某項未知風險發生了,再由管理高層決定,是否要動用它來應對此風險。也正因為動用它需要「管理高層」的授權,所以它才會被稱為「管理準備」。而且,被動用到的部分,就會需要被納入專案的預算(或時程)來管理了。

    「刀口」才需要「有備無患」

    不論是應急還是管理準備,都是寶貴的資源,可能是錢、時間、稀缺人才或設備等。因此,我們不能,也不該,為所有的風險都準備應對措施。

    我們必須先盡可能地,把所有的潛在風險都挖掘出來,根據每條風險的發生機率(Probability)和對專案的影響(Impact),給予每條風險一個權重和排序。同時,還要時時監控這些權重的變化、是否有新風險等。這樣才能將寶貴的「準備」隨時都關注在刀口之上,務實地做好專案的風險管理!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