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um,敏捷,專案管理,PMP,領導統御,甘特圖,排程軟體

    你說,蘋果公司到底血汗不血汗!?(下)


    [承前篇(點擊此處從頭開始看)]

    當然不是不想解決,而是當時的技術根本就還沒辦法突破啊!那為什麼蘋果公司可以搞出iPod來呢?

    其實,蘋果公司所推出的iPod第一代的售價高達399美元,將近是市面上其他既有產品的兩倍,就是解答之一。

    蘋果公司用了最先進的1.8吋的硬碟,比當時的2.5吋硬碟體積硬是小了50%,容量卻大到可儲存1000首歌曲;蘋果公司用了大尺寸的LED面板,可顯示曲目、歌手、撥放時間等六列資訊,遠比對手產品只能顯示1、2列的低畫素粗糙資訊,來得更為精緻豐富;蘋果公司更使用了可以高速傳送音樂檔案資料的傳輸線(IEEE1394 Firewire),以在十分鐘內傳送1000首歌曲到iPod,而當時當紅的USB1.1卻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辦得到。然而,這些都是成本!

    剩下「操作過於繁複」的這個痛點,則是使用了許多的創新和設計才解決掉的。例如,知名的單手拇指就可操作選取和撥放的「觸控式按鍵轉盤」設計、iTunes auto-sync自動同步功能、預測用戶的喜好的撥放清單等。這些則多屬於軟體面的創意!

    不管怎樣,沒有先做市調,正確掌握消費者的痛點,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該如何去對症下藥。掌握了痛點,才能考慮要用什麼藥,是得用貴的,還是用便宜的就可;是得靠硬體,還是靠軟體就能搞定。總之,必須要有效!

    痛點,就是一個專案的產品和服務所要解決的問題所在,而所有需要的花費,就是專案的總預算成本!一個專案經理如果不能掌握這個最基本的關鍵要素,能把專案做好機會,可能就很渺茫了!

    快快推出去驗證,看看之後再修正

    蘋果公司不惜花費高成本來打造第一代iPod,當然也得盡速確認,這些高成本的設計是否真的能夠讓市場消費者買單,為消費者提供高價值。因此,「速度」也是決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一代iPod從開始做市調到最後上市,總共才九個月的時間,也就是說,扣掉一開始的那2.5個月的市調,以及最後產品在工廠量產,然後舖貨到市場所需要的時間,其實,真正專案能用的開發時間就只剩下約5、6個月!

    做過這種軟硬體整合,而且還要用最新元件的全新產品專案,加上還有外部的iTunes軟體專案、MAC OS的修改專案要一起整合,這絕對可以堪稱為「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是當時的蘋果公司高層也不是很有信心能達標!但是,為了能在聖誕節旺季去測試這個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大家還是得拚了老命地趕工,包括蘋果公司員工和相關的供應商合作夥伴們。

    可是,為什麼大家願意一起拚?

    用戶經驗很重要,成本考量更重要

    蘋果公司為了提供用戶史無前例的革命性音樂體驗,不惜砸下重金成本來打造第一代iPod,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願意一起拚的答案之一。參與這個專案的人員,我想都會有一種「我也可以改變世界」的熱血感!

    然而,市場對第一代iPod的反應卻不如預期,銷售只能以差強人意來形容。不過,蘋果公司記取了過去「時常領先推出產品,卻因沒有持續堅持改進而讓產品夭折」的教訓,此次,蘋果公司並沒有放棄繼續研發改進iPod。

    在「重視是否穩居領先地位勝過立即大賣」的邏輯下,蘋果公司陸續改善iPod產品,並與Windows相容,最後更推出了低成本、低售價的iPod mini,以搶攻女性、兒童、年輕人、運動愛好者等,原先不屬於iPod的市場族群。

    終於,在開發iPod三年後,蘋果公司建立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強固生態系統:iPod + iTunes Store,奠定了後來的iPhone、iPad的重要根基。


    除了以上的這三大策略重點之外,當我再次回顧整個個案的內容之時,我發現到,更令人驚訝的是,下一代產品的市調活動,竟然是在這一代產品才開發到一半左右就已經啟動了,根本就不是等這一代產品上市後才開始做!可以想見,這種新舊專案重疊的開發方式,相關的專案團隊成員的工作負荷和壓力會有多麼地重!

    我嘗想,要不是蘋果公司有「極盡可能地去提供用戶最大價值」的產品願景,激發出專案團隊成員的熱情和專注,專案團隊怎麼能夠可以維繫得住?超級壓縮的專案時程又怎麼可能可以守得住?

    一個產品的成功,要靠很多的因素,絕非僅靠單一神話人物就可以達成。領導者的決策能力固然重要,聰明又努力的員工、樂於分享點子與經驗的文化、對抗極度高壓的能力、軟硬體一手包辦的能力、運籌帷幄供應商夥伴們的能力等,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看完這個個案,感觸良多,誰說國外公司就不血汗?要怎麼做到「員工不覺得是血汗」,這才是重點!


    圖片來源:www.engadget.com